處事看智慧,為人看格局。
文章分類:分享 發布時間:2022-03-18 閱讀: 1436
? ? ?關于格局,我曾在看過這樣一段話:
?
“人生就像一盤局,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個一個劃分,就成了一個緊挨著一個的格子。這些小小的格子看似獨立,其實每走一步,都會為下一步帶來間接的效應。
當一件一件身邊細小的事慢慢填滿整個格子時,一個人的格局就會呈現?!?/span>
?
的確如此,格局并非虛無縹緲,很多時候,它就體現在我們為人處事的細節里。
?
1.待人有善意
一個格局大的人,是善良的。
?
古人說:“一善染心,萬劫不朽。百燈曠照,千里通明?!?/span>
?
善良,不是一種天賦,而是一種選擇。
?
京劇泰斗梅蘭芳先生,也是一位繪畫高手。
?
有一天,朋友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報上,看到一則廣告:“藝人梅蘭芳賣畫”。
?
顯然,有人冒充梅蘭芳之名賺錢。朋友們很氣憤,準備揪出冒名的人,好好教訓一頓。
?
梅蘭芳連忙阻止,他猜測,敢打著他名頭賣畫掙錢的人,一定有苦衷。
?
眾人前去打聽,才發現賣畫人是個落魄的讀書人。
?
梅蘭芳得知對方的處境后,不但沒有追究冒名的事情,還接濟給對方很多財物。
?
愛因斯坦曾說:“對于我來說,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,憂他人之憂,樂他人之樂?!?/span>
?
一個人發自心底的善良,是懂得將心比心,是能夠看到別人的難處,也能放過別人的錯處。
?
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:
?
一名單親媽媽騎著自行車,帶著孩子買糖?;丶业穆飞?,一不小心,刮蹭到路邊的一輛新車。
?
她馬上向車主表達歉意,并提出賠償。新車被刮,車主也很心疼,但當他得知女子在獨自撫養孩子時,他說:“你就賠我一顆糖吧?!闭f完,他便從女子手中拿過一塊糖,駕車離去。
?
人與人之間的善意,有時就像一顆糖果的甜,在不經意間給平凡生活帶來一絲體貼和慰藉。
?
在心中留一處柔軟,用來放置善良,始終保持人性的溫度,才能提升靈魂的高度。

2.遇事不推脫
一個格局大的人,遇事不推脫。
?
作家毛姆說:“要顯示一個人的本質,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方法?!?/span>
?
一個人能擔多少責,決定了他能走多遠。
?
前一陣子,新招了兩名大學生,主管常把一些臨時性工作分派給他倆。男孩子總有辦法推掉,要么說自己手上的工作還沒做,要么說家里有事無法加班。因此,任務常常丟給了女孩。
?
女孩從不抱怨,每一次都辦得妥妥當當。三個月后,女孩成為了正式員工。而男孩子那邊,主管委婉地拒絕了他的入職申請。
?
喬布斯說:“總是推諉,是你人生走向貶值的開始?!?/span>
?
責任感?,是一個人敢于正視問題的勇氣,更是闊步行走人生的底氣。
?
日本松下電器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曾有過這樣一段往事:
?
一次,一個下屬由于經驗不足,致使一大筆貸款無法收回。出現這樣重大的失誤,松下幸之助大發雷霆。
?
但冷靜下來,他就意識到:做為審批者,自己有著不可推御的責任,讓下屬承擔全部過錯是不公平的。
?
他立刻登門向下屬道歉,恰縫這位同事喬遷新居,松下幸之助幫著忙前忙后,讓下屬感動不已。這件事也為松下幸之助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。
?
古語有云“ 事不避難,義不逃責?!?/span>
?
小事不推脫,大事有擔當,不拈輕怕重的人,更值得托付;不左右推諉的人,更能行至高遠。
?
3.吃虧不計較
一個格局大的人,吃虧不計較。
?
清末名臣張之洞有一副對聯:“能忍耐終身受用,大學問安心吃虧”。
?
人生在世,閱歷漸深,終會明白,凡事錙銖必較,未必會贏,偶爾懂得吃虧,未必會輸。
?
曾國藩年輕時在岳麓書院讀書,曾遇到過一位“事兒多”的室友。
?
曾國藩的書桌在窗邊,那位室友說:“你把我的光線都擋住了?!痹鴩愫退Q了位置。
?
曾國藩經常讀書到深夜,那位室友又開始抱怨,說他故意不讓人休息。曾國藩晚讀時就格外小心,盡量不發出聲響。
?
后來,曾國藩考中舉人。那位同學名落孫山后,又氣急敗壞地指責曾國藩,搶走了自己的好風水。
?
《莊子·齊物論》中有句話:“大知閑閑,小知間間”。
?
有大智慧的人,心底無私、通透自在;耍小聰明的人,蠅營狗茍,潦草一生。
?
人生漫漫?,一時的意氣怎能抵得過日后的山高水長。吃得眼前虧,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才能以退為進。
?
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。
?
菜市場里,有個阿姨的生意特別火,周圍有些攤主心生嫉妒,經常偷偷地把自己攤位的垃圾掃到她的攤位前。
?
每次,這個阿姨都樂呵呵地把那些垃圾收到自己的垃圾簍里。
?
別人問她為啥不發火,她笑著說:“我們老家有個說法,垃圾越多錢越多!大家送錢到我這里,我高興還來不及呢?”
?
從此以后,那些垃圾再也沒出現過。
?
古人說:“讓人三分不吃虧,容人三分無損失”。
?
喜歡占便宜的人,注定占不得便宜;愿意吃虧的人,終究吃不了虧。
?
人若計較,事事都可抱怨,心若放開,處處都是睛天。
?
4.做人不糾結
?
一個格局大的人,做人不糾結。
?
作家莫言說,人生有四然:“來是偶然,去是必然,盡其當然,順其自然?!?/span>
?
人生中,有太多的留不住、得不到,唯有從容接受逝去,不做糾纏,方能守住一顆自在心。
?
《菜根譚》里說:“君子事來而心始現,事去而心隨空?!?/span>
?
真正聰明的人,從不會在患得患失中浪費生命,不會把昨日的痛苦當成今天的負擔。
?
蘇軾60歲時,被放逐到當時的蠻荒瘴疫之地儋州。
?
貶謫的生活“食無肉,病無藥,居無室,出無友,冬無炭,夏無寒泉”,縱然這般窮困潦倒,蘇軾依然自得其樂。他在《夜臥濯足》詩中這樣描繪自己的心情:
?
“瓦盎深及膝,時復冷暖投。明燈一爪剪,快若鷹辭鞲?!?/span>
?
這首詩的意思是,瓦盆里,熱水及膝,涼了就再加熱水。泡完腳,在明亮的燈下修剪趾甲,這種暢快,好像老鷹掙脫了束縛,在高空翱翔。
?
這樣的心境,沒有顛沛流離的凄苦,只有閱盡千帆的達觀與怡然。這樣的心境,才能寫出“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”的瀟灑。
?
糾結的人,心如縛繭,縱使身處曠野,也會畫地為牢;豁達的人,志向高遠,即便身居陋室,也能怡然自樂。
?
“遠望方覺風浪小,凌空始覺海波平?!?/span>
?
能在浮沉的人生中得一處安然靜好,全在內心曠達,放得下瑣事、難事,不回頭、不糾纏。
?
一個人的格局,就在他走過的路,歷過的事里。
?
文末點亮“在看”,余生,愿你我都能站在更高處,看見更廣闊的天地,遇見更好的自己。